提升質量、強化內涵、改革發展、創新示范---兩年建設,中職示范校迎大考
2010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三部委決定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2010年立項建設276所,2011年立項建設371所,2012年立項建設353所,累計建設示范校1000所。
今年9月份以來,第一批立項建設學校開始接受省級驗收和國家復核。經過兩年建設,示范校建設成效如何?是否發揮出了提升質量、強化內涵、改革發展、創新示范的作用?相信這次“大考”,不僅是對首批示范校的指導和規范,對于第二批、第三批示范校來說,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厘清建設思路的學習機會。
改革辦學方式——政府主導、企業支持、社會參與
示范校示范什么?首要的是改革辦學方式,引領中等職業學校發展。改革辦學方式必須堅持政府主導,鼓勵企業支持,吸引社會參與,以形成多元化的辦學格局。
政府主導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前提。只有在政府主導下,才可能實施職業教育助學政策,全國范圍內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學經費讓廣大的農村孩子和城市困難家庭的學生都能到中等職業學校上學,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只有在政府主導下,才可能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減免學費政策,如貴州省實行中等職業教育3年免費政策,內蒙古自治區按每生每年2000元標準補貼學校;只有在政府主導下,才可能有效破解校企合作難題,給予企業更多的稅收政策、用工政策以及區域發展政策。示范校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幫助地方政府認識到發展職業教育就是發展地方經濟,抓經濟建設就一定要抓職業教育。
企業支持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支撐。企業的資金支持、先進設備的支持、現代技術的支持、實踐實訓條件的支持等都是示范校建設的重要支撐。只有企業的支持,才能有利于企業文化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里即感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縮短到崗后的磨合期;只有企業的支持,才能有利于工業文化進校園,讓學生感受到工業經濟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較早地適應工業化大生產對技能和知識的要求;只有企業的支持,才能有利于產業文化進教育,讓現代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適應產業經濟的發展變化。企業支持職業學校辦學,是把企業文化、工業文化、產業文化融到職業教育中的最好途徑。
社會參與是職業教育辦學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財政分配在職業教育方面的資金是有限的,職業學校尤其是示范校要積極主動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引導社會富余或閑散資金流動到職業學校的辦學中來,積極探索國有民辦、民辦公助等多種辦學模式,努力探索在部分專業實施人才聯合培養的股份制試點。近年來民辦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表明社會力量的雄厚和民間資本的富足,這些都是示范校建設中潛在的支持力量,示范校需要認真設計、科學規劃,以辦學特色吸引社會多方力量參與到辦學中來,促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深化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職業教育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示范校建設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做中教、做中學,努力創新教、學、做一體化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推進工學結合,將工作崗位的要求與理論學習對接,將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納入到學校的課程教學中來,是為了保證學校培養的學生更加貼近經濟發展的要求,增強學生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必須”和“夠用”,“學”為“工”服務,“學”是“工”的前提和基礎;是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成為職業崗位上的技術工人后,具有解決工序流程中出現各種問題的能力。因此,示范校在建設過程中,要深化工學結合,在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和校內實訓車間的同時,積極開展到合作企業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訓,讓學生在大生產的環境中體驗“工”與“學”結合的直觀性、直覺性和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校企合作是保證工學結合得以實現的有效形式。校企合作作為政府主導推動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中等職業學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學校教育的重要特征。通過校企合作,推動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為學生到企業實踐提供條件;通過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引企入校,學生在校即可實現到企業的實訓實踐活動。示范校只有做好校企合作工作,才能不斷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產業發展服務。
頂崗實習是工學結合的基本形式。頂崗實習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實訓形式。在示范校建設過程中,幾乎所有學校都開展了頂崗實習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將專業與崗位對接,讓學生在一年的頂崗實習活動中真正掌握相關職業崗位的工作規范和操作要求,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學校在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之前,需要做好詳細的計劃,包括實習目的、內容、時間、崗位、要求以及成績評定,要有切實可行的安全保護措施和方案,要充分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示范校應創新頂崗實習形式,結合學校和頂崗企業的情況,探索分期、多段、多崗等實習形式,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的熱情和效果。
豐富教學范式——項目教學、實踐教學、仿真教學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職業學校的教學范式也在不斷改革創新,從理論主導型向理實一體化方向發展。項目教學、實踐教學、仿真教學等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范式被廣泛地運用到職業教育教學中來。
項目教學是職業學校教學的典型范式。項目教學是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的工程或事件,設計出若干個項目教學方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處理這些項目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內容。項目教學主張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不僅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與他人協作和溝通的能力等職業能力?傮w而言,不少示范校對項目教學的含義了解不透,有的只是把以前一個章節的教學內容稱之為一個項目教學內容,將與之對應的教學稱為項目教學,簡單、機械地套用項目教學的概念。示范校建設過程中,要認真領會項目教學的本真含義,讓學生通過項目教學提高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
實踐教學是職業學校教學的基本范式。技能的練習必須通過實踐教學來實現,并且要有正確的方法,通常要經過講解、動作示范、動作糾正三個階段。實踐教學不僅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擴大學生職業知識面、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態度等方面,都起著很大作用。實踐教學中工序流程的觀察與參與、實踐活動的安排與設計、實踐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實踐方法的探索與改進,都有利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觀察力、記憶力和創造力。示范校在實踐教學中,要緊密跟蹤行業、企業的技術變化,把新知識、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方法運用到教學過程中。
仿真教學是職業學校教學的重要范式。仿真教學具有安全性、交互性和成績自評等功能,同時可以大量節約成本,能較好地彌補實踐、實訓條件的不足,為學生提供近似真實的實踐、實訓環境,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示范校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開發教學資源庫,建設仿真教學環境。
建設原則
□建設計劃堅持“中央引導、地方為主、行業參與、校企合作、學校實施”的原則。
□采取中央、地方和項目學校分級管理的方式,以學校管理為基礎,以地方管理為主。
□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有關方面有效參與和支持。
總體目標
□從2010年到2013年,中央財政重點支持1000所中等職業學校改革創新。
□形成一批代表國家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中等職業學校,大幅度提高這些學校辦學的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示范校要成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示范、提高質量的示范和辦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
建設要求
□擴大項目學校在專業設置、教材選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鼓勵學校大膽改革創新、敢于先行先試、努力辦出特色。
□確保示范學校自驗收之日起10年內不改辦為高等職業院;虿⑷敫叩葘W校。
□以職業教育部門聯席會議為理順體制關系的載體,建立各級政府職責明確、各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新機制。
□以經常性對話協商機制為載體,建立教育部門與行業企業教產合作新機制。
□以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和教學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為載體,建立保障職業教育科學決策新機制。
□以加強重大課題科研為載體,建立企業家、教育工作者、各領域專家共同參與和推進改革創新的新機制。
□以學校與企業一體化建設為載體,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機制。
專項資金支出項目及規定
□基礎能力建設費:主要用于購置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所需的實驗實訓設備。用于基礎能力建設的費用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總額的20%。
□校企合作機制建設費:主要用于項目學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包括開展工學結合,共同建設生產性、服務性實訓環境等。中央財政專項資金不支持項目學校開辦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
□專業課程建設費:主要用于項目學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對重點支持專業進行科學研究,加強專業建設,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開發校本教材、課件和優質資源等方面的支出。
□師資隊伍建設費:主要用于項目學校培養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以及從行業、企業聘用有豐富一線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等方面的支出。用于教師培訓進修的費用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總額的10%。